企业邮箱 | 网上办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体育产业遭遇大洗牌:谁能熬过这一冬?

发布日期:2020/5/9 13:51:30


春暖花开,体育产业依然阴霾一片。

这两天做了一些采访,几乎每一个电话都伴随着一声叹息,在这段时间,体育人确实挺难的。

从年后的这一段时间来看,不能聚集、没有赛事的现实依然没有多大改变,在国内外抗疫形势依然无法称为全胜的时期,蛰伏恐怕是从业者们唯一的选择。

赔个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在这段时期很正常,悲观地看,很多体育产业的创业者们可能都无法撑过这段时光。

未来依然并不明朗。

体育产业基础在于文化,体育文化与消费文化同时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体育产业才有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这也是林记判断中国体育产业的困境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严重的原因。

在国内,体育文化和消费文化,还没能算真正地「发达」起来。

从19世纪末中国开眼看世界,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一个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舶来品,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体育文化也由此诞生。

与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不同,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更强调规则、标准化、竞技性、可复制性等等,体现出鲜明的工业化时代特征,可以说,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过程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步性,而以举国体制为代表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也从一个侧面浓缩了中国工业化从起步到追赶的独特路径。

在普及方面,随着乒乓球、排球等球类运动在国际赛场上的突破,一些体育项目的文化逐步在国内普及,「全民乒乓」的时代相信稍微有点年岁的人都会有体验或者印象,当年的排球场地也不在少数,不过这些运动项目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便于开展、场地要求地、器材成本低,这符合当年中国的国情,但并不利于在文化基础之上的产业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拿到金牌榜第一,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之路也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节点,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正式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发达的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体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2014年「46号文」颁布作为起点,中国体育产业以年均近20%高速度发展了5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2018年首次超过1%。

回顾自2014年以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亮点频出,但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包括但不限于:

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过于依赖产业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

地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和结构远优于中西部地区;

自主品牌过少,IP基本上还是「拿来主义」。

尤其是第三点,在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打造方面,成绩并不算突出,虽然中超、CBA等本土赛事IP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与NBA、英超等国外优质赛事的产业价值相比,依然非常弱小。资本原本看好的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联赛并未开发出预想中的产业价值,万达收购了铁三这样一个头部IP,算是其中一个亮点,但根据近期的消息,万达已将IRONMAN集团出售,这也意味着这一尝试的失败。

从体育赛事品牌的角度,这些年的体育产业界始终在「抄近路」,无论是众多资本争抢注资海外俱乐部,还是将国外IP做中国的本土化,在挣钱快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本土IP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客观事实。

这也被认为是中国体育产业在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按照正常的轨道,在未来10年,中国体育产业将经历一个增速平稳、结构优化的过程,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健康理想的状态。一些自主IP 也会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逐步壮大而站稳脚跟。

然而,疫情的到来使得这一进程按下了暂停键,也扫平了过去在并不牢靠的根基上筑起的虚假繁荣。

现金流不充裕的会倒下,用户基础不牢靠的会倒下,算来算去,体育产业领域真正能稳住的除了制造业以外还真没有几个。

所以,挑战才刚刚开始。体育文化在中国并不算强势文化,在中国发展体育产业,在开发出优质的产品之前,首先需要培养文化,而且是体育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也就是人们需要形成体育习惯,进而形成体育消费习惯,这两种习惯都具备了,体育产业才有发展的基础。

疫情的到来,一定会是一场大洗牌,而洗牌之后,体育产业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转自腾讯体育专栏 | 林德韧)